单翼飞行器设计与控制
摘要
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仿生学的单翼无人机,根据树种的结构进行仿生学设计。该无人机包括电机和舵机两个可用部件,电机控制螺旋桨推动整体旋转,舵机控制无人机偏航和平移。该无人机采用了单旋翼的设计,比常见的直升机、四轴无人机的效率更高,而且结构更简单。这种无人机要求更复杂的控制算法,因此我们对其进行了线性化,使用LQR控制,可以保证其稳定性,为了提升其控制速度,我们还结合了PID控制。最终结果表明该单翼无人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稳定,并且可以根据指定的轨迹进行移动。
简介
无人机的发展
仿生学单翼无人机,基于树种的结构
动力学
电机和螺旋桨
本文中的单翼无人机和传统飞行器不同,并不是靠螺旋桨直接提供升力,螺旋桨安装方向与无人机上升的方向垂直,螺旋桨产生的推力会让单翼无人机整体绕质心旋转。螺旋桨产生的推力为
$ F_p = k_m \omega_p^2 $
由于电机的体积较小,所以我们不会重点分析电机与螺旋桨处的动力学传递关系,而是将其简化为线性化关系
$F_p = G_p*u(t)$
其中Fp为螺旋桨提供的推力,Gp是放大系数,u(t)为电机的输入电压。
机翼升力和阻力
在单翼机绕质心自转时,由于机翼的流线型结构,会产生垂直于机翼向上的升力以及与旋转方向相反的阻力,其表达式为
$dF_l = \frac{1}{2}\rho C_l W (\omega r)^2dr$
$dF_d = \frac{1}{2}\rho C_d W (\omega r)^2dr$
通过积分可以得到合力以及合力矩,并且得到等效力臂为$\frac{3}{4}L$
舵机襟翼对姿态角的影响
对于旋转翼直升机,控制其在xy平面上的方法是利用复杂的机械结构周期性地调整旋翼的攻角,由此来使的在一个圆周内不同角度时升力系数不同,由于转速维持常数不变,则升力的合力就会向一侧偏移,使得直升机整体向一侧移动。本文中的单翼无人机也采用相同的策略,由于我们的单翼机结构简单,无法直接改变机翼的攻角,因此我们使用了与固定翼飞机相同的后襟翼结构,通过控制襟翼来改变升力系数,这样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控制效果。
控制算法
XY平面平移控制
根据动力学方程,我们有无人机姿态角度与机翼升力系数的关系式
$\ddot{\theta}x = \frac{1}{J{xy}}cos(\omega t)\frac{1}{6}\rho C_l(t)SL^2\omega^2\frac{3}{4}L$
$\ddot{\theta}y = \frac{1}{J{xy}}sin(\omega t)\frac{1}{6}\rho C_l(t)SL^2\omega^2\frac{3}{4}L$
从公式中可以看出,在无人机保持悬停状态时,转速$\omega$保持不变,在机翼旋转一周时,机翼升力形成的转矩相互抵消,因此无人机在xy轴的偏转角加速度为0. 为了使无人机朝指定地方向进行偏转,我们周期性控制襟翼的角度来改变机翼的升力系数,机翼升力系数的控制律为
$C_l(t) = C_0 + cos(\omega t)u_2(t) + sin(\omega t)u_3(t)$
其中$C_0$代表初始的机翼升力系数,该值用以保证无人机在偏转过程中仍有足够的升力保持悬停。输入项$u_2$和$u_3$为期望的xy方向偏转转矩,并非是实际的舵机控制信号。在控制率下,无人机的偏转角动力学可以被表示为
$\ddot{\theta}x = \frac{1}{J{xy}}\frac{1}{6}\rho SL^2\omega^2\frac{3}{4}L(C_0cos(\omega t) + cos^2(\omega t)u_2(t) + sin(\omega t)cos(\omega t)u_3(t)) $
$\ddot{\theta}y = \frac{1}{J{xy}}\frac{1}{6}\rho SL^2\omega^2\frac{3}{4}L(C_0sin(\omega t) + cos(\omega t)sin(\omega t)u_2(t) + sin^2(\omega t)u_3(t))$
对上面的公式进行简化,其中$和C_0cos(\omega)t$$C_0sin(\omega)t$与未加控制的形式相同,结果在时间的积分上为0,在转速较快时不会造成无人机偏转,因此我们将该部分忽略。同理,$cos(\omega t)sin(\omega t) = \frac{1}{2}sin(2\omega t)$同样是积分为0的周期函数,因此对无人机的偏转也可以忽略。公式中的$cos^2(\omega t)$和$sin^2(\omega t)$最终保留下来,它们可以被视为是在时间上积分值为1/2的因子,最终简化后的动力学方程为
$\ddot{\theta}x = \frac{1}{J{xy}}\frac{1}{6}\rho SL^2\omega^2\frac{3}{4}L \frac{1}{2}u_2(t)$
$\ddot{\theta}y = \frac{1}{J{xy}}\frac{1}{6}\rho SL^2\omega^2\frac{3}{4}L\frac{1}{2}u_3(t)$
LQR控制
Lqr控制是基于线性化的系统,设计负反馈控制,这种控制算法的优势在于用较小的输入量来达到目标位置,有利于节省能量的消耗,这种控制算法普遍应用于无人机以及航空航天领域。
仿真
基于Matlab 的simulink 仿真,系统的框图如下,包括了非线性动力学部分,以及反馈控制。
结论
本文中设计的monocopter具有结构简单,重量轻等优点,单旋翼的设计使得其拥有较高的升力效率。利用LQR和PID控制算法,可以使其实现稳定飞行以及较快速的响应。然而monocopter依然有一些缺陷,由于其单旋翼的结构不具有静平衡性能,因此不可以避免地会在旋转时发生振动。